孩子变得越来越懒了。
早上不愿起,作业不愿写,平时不愿动,天天玩手机,晚上不愿睡,说也不愿听……
寒假延长并不是什么好事,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坏习惯。
如果一再纵容孩子做这3件事,会严重影响新学期的学习,家长务必警惕。
1
沉迷看电视,玩游戏
2
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
寒假期间,孩子不仅因为贪玩而不学习,还有可能完全不动手。
不动手做家务,不帮父母的忙,变成一个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的巨婴。
出于对孩子的疼爱,或者让孩子专心学习,很多家长也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,却不知道这反而是害了孩子。
有媒体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:
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,美国1.2小时,韩国0.7小时,英国0.6小时,中国0.2小时。
哈佛大学表示,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,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∶1,犯罪率是1∶10。
爱干家务的孩子,离婚率低,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。
而从不做家务的孩子,将会面临这几方面的威胁:
1.动手能力很差,生活不能自理。
2.缺少劳动实践,变得懒散消极,对生活缺乏全面的认知。
3.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艰辛,更不会对父母给予应有的情感和实际生活的回报。
4.没有家庭责任感,不能承担起责任,容易变得自私自利。
家长应该这么做:
要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,鼓励孩子做家务,陪孩子一起做家务,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与成就感。
要分阶段培养,从简单的家务事做起,一点点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。
3
没有计划,得过且过
有一句话说得好: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
孩子的寒假之所以会泡汤,就因为没有提前做好计划。
长达一个多月的假期,如果任由孩子想怎么过就怎么过,难免会荒废。
当然,也有一些家长一开始就给孩子定好了计划。
然而计划总赶不上变化,刚开始时孩子还愿意配合,到后来不是睡懒觉就是玩游戏,让计划束之高阁。
孩子不做计划、虚度假期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。
最明显的效率变低。
其次是变得懒散拖拉。
最终会直接影响新学期的学习。
寒假计划必不可少,因为它能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:
锻炼孩子的自主规划能力,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
锻炼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,学会高效地利用好每分每秒。
规范孩子的作息与习惯,在家长的监督下,逐渐养成自觉性。
孩子的学习成绩,取决于学习态度。
而孩子的学习态度,取决于父母是如何教育的。
不管何时,家长都不能指望孩子自觉。
家长应该这么做:
规划好最好两周,作业要按时完成,多学习,多阅读,多提高自己,为新学期做好准备。